首页 > 最新动态 > 【分会场预告】 议题 17:海洋生源要素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2024 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研讨会
最新动态
【分会场预告】 议题 17:海洋生源要素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2024 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研讨会
2024-10-1616

    2024 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研讨会定于2024年11月2日-3日在福建省厦门市*翔鹭国际大酒店召开。会议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会议将邀请知名院士专家作特邀报告,安排了24个分会场、青年学者专场、研究生专场、并设置墙报交流展位

   议题 17:海洋生源要素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会场已确定报告如下,欢迎报名参会交流!会议报名请扫描最下方二维码。

议题 17:海洋生源要素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会场

01

分会场召集人

 

杨 斌 江苏海洋大学 教授



      杨斌,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海洋生源要素和重金属相关的研究,聚焦于近岸河口海湾碳、氮、磷及重金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效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相关研究成果已在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Marine Chemistry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和国内重点核心EI期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编委。

 

潘 峰 厦门大学 副教授


     潘 峰,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磷和重金属生地化循环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滨海湿地环境过程与生态效应。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在Water Research、Water Resources Research、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和Journal of Hydr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全国水循环利用优秀论文奖,入选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B类)。

02

分会场报告介绍

 

王为磊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教授


报告题目:活性有机磷吸收对全球海洋固氮和生产力的影响

      王为磊,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厦门市杰出青年,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第八届曾呈奎海洋科技奖(青年)获奖人,担任NPOCE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国SCOR青年委员。主要研究全球尺度碳、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利用自主研发的生物地球化学逆向反演模型和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方法,在海洋碳、氮循环方面取得了若干重要突破。主持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在Nature(2篇)、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第一完成人)和2023年度中国海洋科技十大进展(第一完成人)。

 

张润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教授


报告题目:同位素视角下的上层海洋新氮收支

      张润,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化学与地球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普林斯顿大学、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稳定同位素海洋化学,主要研究兴趣是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海洋碳氮生物吸收关键过程,如海洋生物固氮作用、有机氮循环的同位素示踪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面上项目3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等期刊。获“海洋领域优秀科技青年”(2017)、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第三梯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19)及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称号。

 

 宋贵生 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副教授



报告题目:Produc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uring summertime deoxygenation in a shallow coastal sea

     宋贵生,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里姆斯基分校海洋学专业,主要从事海洋天然有机物光化学与微生物降解、近海低氧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等项目5项,相关研究成果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Biogeosciences、Marine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陈小刚 西湖大学工学院 副教授


报告题目:海岸带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陈小刚,西湖大学研究副教授。主要从事同位素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相关研究,聚焦于河口海岸区域海底地下水排放及其环境效应。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部分原创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Letters、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Journal of Hydrology和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等业内主流期刊,一些前沿工作和国内外同行合作发表在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Reviews of Geophysics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影响力期刊。主持各类科研项目7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担任国际期刊Discover Oceans编委,同时作为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等20多个知名期刊的评审专家。

 

谭萼辉 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河口-近海沉积物脱氮及其环境气候反馈作用

      谭萼辉,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科学系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海洋氮碳生地化循环,主要研究兴趣是利用同位素手段开展全球变化下陆海关键带(包括流域、湖泊、湿地、地表/地下河口、近岸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碳氮氧生地化循环及其气候反馈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项目和海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在Nature Climate Change、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海南省D类高层次人才称号。

 

李德望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长江口硝酸盐消耗和再生对其精细剖面结构的影响

      李德望,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近海生物地球化学和海洋生态环境在线观测研究,包括近海无机碳循环、台风的生物地球化学响应以及近海藻华-碳汇-缺氧的浮潜标观测等。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Water Research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课题。

 

李 栋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实验室 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东南极普里兹湾沉积有机碳循环及碳封存潜力

     李栋,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超深渊、南大洋等极端环境中颗粒有机碳的来源、沉降和埋藏过程,近两年重点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环南极地区特别是冰间湖区域中浮游植物群落变动及其对生物泵过程的影响。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Marine Chemistry、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The Holocene和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项目、南大洋专项、中科院开放基金、中央院所专项基金项目等8项。

 

韩爱琴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近岸养殖海湾营养盐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韩爱琴,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博士。主要从事不同海洋生态系统(养殖海湾、河口陆架、大洋等)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然资源部专项子任务等,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在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s、Aquaculture、Biogeosciences、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Acta Oceanologica Sinica、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参与发表中英学术专著2部,获福建省海洋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担任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Progress of Oceanography、Biogeosciences、Harmful Algae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杨 波 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 讲师


报告题目:沿岸对虾养殖对入海河口区沉积物磷释放风险研究

     杨波,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讲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海洋碳、磷等生源要素循环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Chemosphere、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Sustainabilit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4项科研项目。

 

杨 琳 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 讲师


报告题目:中国近海CDOM和CO的光化学循环过程研究

    杨 琳,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获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奖学金资助赴德国GEOMAR Helmholtz Centre for Ocean Research Kiel 公派留学1年。主要从事海洋CDOM和CO的光化学循环过程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Biogeosciences、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

 

王子豪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博士生


报告题目:滨海湿地围垦活动对不同硝化作用和氧化亚氮释放的影响机制

     王子豪,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滨海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重点关注碳氮循环及其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Chemosphere、Environmental Research、环境科学学报、湿地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受邀担任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期刊的学术审稿人。


报告持续更新中

报告顺序以印刷日程为淮,敬请期待…… 


03

特邀主旨报告及各分会场介绍-链接查阅

点击查阅:2024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研讨会

04

会议报名

请提交论文人员将电子版论文全文至邮箱:csesxsb@chinacses.org。截止日期2024年10月20日。墙报尺寸宽 90cm×高120cm,墙报请自行打印带至会场。

      参会报名请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会议网站在线报名!报名请选择分会场“议题 17:海洋生源要素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2024 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研讨会

报名二维码


06

会务组联系方式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联系人:张中华 金宝艳 郝宝连 李向阳 杨金丽 陈永梅

电  话:010-60272046 62259894

邮  箱:csesxsb@chinacses.org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