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自然》社论:为什么二氧化碳去除技术的收效甚微
最新动态
《自然》社论:为什么二氧化碳去除技术的收效甚微
2024-10-157

就气候变化措施达成一致的喜悦已转化为对这些措施实际成效的担忧。图片来源:Getty

在上面这张于2015年12月摄于巴黎的照片中,世界各国领导人手拉着手,满面笑容,庆祝他们同意共同努力阻止人为的气候变化。这标志着国际气候政策的转折点。经过二十多年的分歧,世界终于团结起来,承认全球变暖的威胁,并承诺采取行动。但行动的实际意义一直不明确。当时,研究人员向《自然》透露了他们对于全球气温升幅能否被有效控制在“远低于2 °C”,以及能否“继续努力”将其进一步控制在1.5 °C的可行性持怀疑态度。


科学家们有充分的理由持怀疑态度。在大多数可信的情景下,气温升幅将超过1.5 °C的既定目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8年的一份特别报告也证实了这一事实。该报告认为,要从大气中捕获足够多的二氧化碳使气温升幅低于限值,就需要采用从大气中去除碳的技术——这些技术尚待大规模测试。科学家们还有其他未解之谜:当气温超过临界值时会发生什么?扭转气温上升趋势有多难?


答案正在浮出水面,其中一些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注意,并再次考虑人类和地球健康是否能够承受住气温过冲(temperature overshoot,指允许升温暂时超过巴黎协定规定的1.5 °C)的影响。上周的《自然》刊登了由柏林非营利研究机构气候分析公司的Carl-Friedrich Schleussner领导的研究小组的报告,报告称即使是暂时的气温过冲,也会让气候影响在未来几十年内不断累积。


这些影响包括更严重的风暴、热浪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而要从大气中捕获足够的二氧化碳进而扭转局面并不容易。研究表明,可行的替代方案空间有限。在下个月于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 COP29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和气候外交官们需要注意的是,解决排放量激增问题的最明智的办法就是减少、减少、再减少。


并不是说碳去除方法不起任何作用。有些方法确实有效,最简单的当然是植树造林,更复杂的措施包括直接从大气中捕获碳。但据Schleussner和他的同事估计,假设目前的排放趋势持续下去,到2100年,需要从大气中清除400千兆吨的碳,才能将升温控制在1.5 °C以内。就排放量而言,这相当于美国能源行业倒退运行80年。


即使假设清除这么多碳是可行的,地球系统也可能无法恢复到以前的平衡状态。一些变化——如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区域气候的变化——很可能会持续下去,并对农业和其他行业产生持久性影响。报告的作者认为,“无法预期气温过冲后能够立即逆转”。对许多人来说,即使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恢复到过冲前的水平,过冲后的气候也不会是之前的气候。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的Annika H?gner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的Tessa M?ller在8月份发表于《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中强调:温度升高,哪怕只是短暂的升高,也会增加触及临界点的风险,从而使整个地球系统或其中一部份进入全新的状态。H?gner和M?ller还发现,气温过冲量越大,发生不可逆转事件的风险就越大——例如格陵兰冰盖的全面崩塌或亚马逊雨林的消亡——即便碳去除技术成功地将升温幅度降回到1.5 °C以内。


巴黎协定签署近十年来,全球升温幅度已濒临1.5 °C,低收入国家的人民和生态系统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尽管他们的责任最小。Schleussner和他的同事写道:“过冲会带来深刻的伦理问题,也就是人,尤其是低收入国家的人,需要承受多少额外的与气候相关的损失和损害。”


过冲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需要研究和开发碳去除技术,但首先,世界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碳。9月30日,英国关闭了其最后一座燃煤发电厂,并宣布在未来25年内投资近220亿英镑用于碳捕获和封存技术,此举树立了一个榜样。这些项目将位于英国两个最贫困的沿海地区,为因去工业化而遭受重创的地区带去急需的技术工作、培训和研究。这些努力只是一个开始。


世界各国政府和工业界必须像激光一样聚焦于未来的风险以及如何降低风险。这意味着必须积极减少排放,帮助社区抵御即将到来的冲击。如果只是等待,期望在日后清除大气中的碳排放,将给人类和地球带来灾难。

原文以“Don’t overshoot: why carbon dioxide removal will achieve too little, too late”为题发表于《自然》。


ESE期刊订阅号为非营利性传播媒介,如信息来源认为本文不宜翻译并传播,可在后台留言联系订阅号运营者删除。


推荐阅读

· 新型催化剂助力电化学硝酸盐还原

· 废旧锂电池回收的事前生命周期评估

· 应用分子氧降解有机污染物——策略、机制和前景

· 高分辨率研究揭示水文、植被与土壤特性对中国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关键影响

· 水生生态系统中溶质与颗粒传输:刚性挺水植被影响研究新进展

· 北极气溶胶粒径分布受空气中生物分子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 沉积物有机质稳定性:从分子和氧化还原的视角分析

· 城镇化的水生态效应:水动力和营养变化如何重塑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食物网

· 冬季臭氧激增——烯烃臭氧化反应的关键作用

高被引论文

以下数据基于Web of Science。

超过200次引用的文章有2篇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1.100107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1.100130


超过100次引用的文章有8篇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0.100065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205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1.100134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167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0.100077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145


超过50次引用的文章有16篇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180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3.100237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168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3.100254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165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212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1.100144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3.100256

期刊简介

在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亲自提出和指导下,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ESE)于2020年1月正式创刊。ESE由中国科协主管,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ESE为双月刊,面向全球开放获取(全部论文皆可免费阅读、下载)。


ESE首届编委会由120位全球生态环境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构成。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院士担任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王金南院士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丰昌院士担任副主编,俞汉青院士、Danny Reible院士等13位世界顶尖学者担任执行主编和执行副主编。


ESE已入选3个 “一区”,即中科院一区(大、小类)、JCR报告Q1区和中国科协高质量科技期刊T1区。2023年ESE获得首个完整影响因子12.6,最新影响因子为14.0,最新CiteScore为20.4。


期刊官网: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vironmental-science-and-ecotechnology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