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第30届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分会场预告 | 专题 17: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技术
最新动态
第30届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分会场预告 | 专题 17: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技术
2024-09-065


分会场预告

第30届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定于10月21日至22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会议主题为“科技助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大会将邀请知名院士专家作特邀报告,安排31个分会场,并设置墙报交流展位。

“专题 17: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技术”分会场已确定报告如下,欢迎报名参会交流!会议报名请扫描最下方二维码。


专题 17: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技术

分会场召集人



·

丁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领军人才”,任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曾在美国环境保护署国家汽车与油品实验室、美国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担任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机动车排放控制理论方法与减排技术研究。迄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制定10 余项国家标准及技术政策,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3 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研发计划、总理基金、污染源普查及部系统项目等10余项,在移动源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排放清单模型、控制及检测技术和清洁油品等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毛洪钧(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国家特聘专家,南开大学教授,博导,英国可持续发展中心高级环境顾问,中国环科院VECC客座顾问,生态环境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欧盟“测量、监测以及环境效能评估项目”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Emerging Contaminants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主任委员。研究领域涵盖交通、环保、汽车技术等多个学科,基于在国外二十多年的研究经验和国际合作基础,通过引进发达国家机动车和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国外机动车排放控制先进技术在我国的转化和应用,致力于服务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为我国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的有效实施提供技术支撑。近五年主持或参与我国863、973、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支撑、科技部中欧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科研合作资金项目、美国能源基金会资助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2篇为环境/生态学科ESI高被引论文;曾获英国亨利基金会奖(优秀博士),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获2017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个人)一等奖,获2018年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报告情况(特邀报告)



单文坡(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发言题目:机动车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技术展望

单文坡,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主要从事环境催化材料及其在大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担任Engineering、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atalysts、能源环境保护等期刊青年编委和编委。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论文累计被引用600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先后获国家优青、浙江省万人、国家杰青项目支持;以第三完成人获得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韩博(中国民航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教授)

发言题目:我国民航飞行活动的大气污染排放及环境影响

教授、理学博士,现为中国民航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中国民航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航局)负责人。研究领域为航空低碳与环境治理、城市低空气象保障,入选天津市131创新人才、中国民航大学蓝天青年学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重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近二十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一项,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

任延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发言题目:机动车对森林和城市地区VOCs时空分布的影响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欧盟资助交流项目、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项目(AMIS、MARSU)、法国国家科研总署资助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建设和运维了欧洲第三的大型室外光化学模拟舱HELIOS(90m3,位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和目前亚洲第一的大型室外光化学模拟舱(100m3,位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RCEES-CAS),其已成为国际大气化学研究的重要平台;作为副总工程师正在研制、建设将是世界上体积最大、功能最先进的双子500m3大型室外光化学模拟舱(将位于中国济南齐鲁中科泰山生态环境研究院)。致力于均相和非均相大气化学和二次细颗粒物生成机制方向研究,在大型光化学模拟反应器和自由基测量系统研制及大气化学反应动力学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申请和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在PNAS、EST、ACP等大气环境领域杂志发表SCI学术论文30余篇。现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国际著名期刊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FESE)青年编委。

李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发言题目:机动车蒸发排放的OH总反应性闭合研究

李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生态环境部大气臭氧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大气氧化性定量表征与来源机制研究,以大气氧化性高精准测量技术的创新性研发与应用推动大气化学理论突破。近5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地方大气臭氧污染形成机制及防控对策项目6项,完善了对国内重点地区大气氧化性强度与构成特征的定量解析,阐明了我国典型城市地区大气氧化性与臭氧污染演变的驱动机制,为我国成渝、珠三角等地大气二次污染精细化防治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ES&T等SCI刊物累计发文90余篇、授权专利/软著6项,入选“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

张少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柴油车全挥发性范围的有机污染排放表征研究

张少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为交通污染控制、低碳交通系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交通运输行业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在Nature Energy、Nature Sustainability、PNA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和授权专利20余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陈天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发言题目:机动车蒸发排放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研究

陈天增,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长期以来一直围绕复合污染条件下二次气溶胶的生成机制和关键影响因素开展系统研究,在复合污染条件下二次气溶胶生成新机制及其环境效应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表学术论文 40余篇,其中以通讯和第一(含共一)在Natl. Sci. Rev.,TrAC Trends Anal. Chem.,Environ. Sci. Technol.(4篇),npj Clim. Atmos. Sci.,Atmos. Chem. Phys.(4篇)等1区Top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宋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发言题目:柴油车尾气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烟雾箱模拟研究

博士,九三学社社员。本科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环境科学硕士学位,于德国马普所和美因茨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大型室内烟雾舱模拟和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研究,负责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Applied Geochemistry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黄丹丹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发言题目:机动车排放二次污染的实验研究

黄丹丹,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2018年入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大气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开发及二次污染物生成与演变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一、共通)在Nature Geoscience、ES&T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14篇,其中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行列。曾获评上海市东方英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生态环境系统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等荣誉。

罗震宇(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助理研究员)

发言题目:我国航运减排与人群健康负担变化

罗震宇博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清华大学水木学者。2016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19年获得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工学硕士学位,2024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包括交通活动与大气污染的相互作用、卫星数据分析与排放反演、人工智能系统预测等。参与了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撑了京津冀等重点地区的大气污染源管理工作。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Cities、PNAS Nexus、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并在The Lancet Public Health、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顶级专业期刊上参与发表共32篇学术论文。

·

刘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发言题目:机动车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与环境影响

刘妍,南开大学博士,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大气污染管控项目。主要从事VOCs综合源谱构建技术,大气综合观测技术与在线数据分析,清单编制,大气污染成因与对策研究等方面研究,在北京、天津、青海等地参加空气质量保障工作,通过数据研判、智能调度、预报模型,精准锁定污染来源和传输通道,提供针对性措施建议,实现大气污染防治。近3年发表SCI论文十余篇。

杨新平(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助理研究员)

发言题目:轻型汽油车气态亚硝酸(HONO)排放特征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源排放与二次污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16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1项,参编专著2部。

报告持续更新中......

排名不分先后,最终日程安排以现场会议指南为准。

论文作者可墙报交流研究成果,墙报尺寸宽 90cm×高 120cm。报名墙报交流请将墙报发送至邮箱:daqihuiyi@chinacses.org。墙报经审核通过后请自行打印带至会场,墙报接收截止日期2024年9月15日。

   

       会议报名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点击在线报名进行操作,提交相关信息。

第30届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在线注册二维码

往届大会图集

相关链接:

  1. 关于召开第30届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的第二轮通知

  2. 第30届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分会场预告 | 专题21: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技术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