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2025年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发展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最新动态
2025年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发展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2025-10-244



10月24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2025年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发展研讨会在浙江省嘉兴市开幕。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生态环境智慧治理领域3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开幕式暨特邀主旨报告环节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王东及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李维新副所长共同主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视频致辞。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王东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维新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维新作了题为“长三角跨界河湖共保联治长效机制探索与实践”的报告。围绕长三角跨界河湖共保联治长效机制展开,强调其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内容涵盖背景意义、治理痛点、支撑技术创新及机制创新。通过联合河长制、跨区域执法等实践,水质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出需系统思维、科技支撑和社会参与,实现流域治理现代化,支撑美丽长三角建设。

浙江大学教授吴伟祥

浙江大学教授吴伟祥作了题为“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高值化发展路径探讨”的报告。吴教授指出,有机垃圾占生活垃圾80%以上,其资源化是垃圾分类的难点。分析了厌氧产沼、好氧堆肥和昆虫蛋白转化三大主流技术存在的问题:预处理粗糙导致生物质浪费、转化效率低、产品品质差等。提出精准分选、菌酶协同、智能养殖等解决方案,并展望热化学催化转化、生物炼制等前沿技术。强调需通过分类分质精细化利用和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实现有机垃圾资源化从低端混合处理向高端高值化转型。

天津大学教授白敏东

天津大学教授白敏东作了题为“入海流域高藻水高效治理新技术与应用”的报告。介绍了团队创新研发大气压强电离放电高效生成羟基自由基技术,攻克了海洋微小有害生物防控难题。该技术实现快速杀灭藻华、矿化有机污染物,处理成本仅0.02元/吨水,处理规模达245.4万吨/日。经院士鉴定委员会认定成果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已应用于14项示范工程,三年处理高藻水14.8亿吨,削减COD、氨氮等污染物显著,为陆海水域生态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姜霞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姜霞作了题为“湖泊内源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与应用”的报告。系统阐述了湖泊内源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进展。团队针对湖泊治理三大难题,创新提出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理论,明确了水生态修复关键阈值;研制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内源治理全程高效减量装备,疏挖精度提升至5cm以内;开发了模块化"水下草坪"等生态修复产品,沉水植物成活率提高至95%。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嘉兴南湖、祥符荡等工程,使南湖透明度由0.4米提升至1米以上,水质由劣V类改善至III类,为我国湖泊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浙江永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勇生

浙江永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勇生作了题为“原位生物增效强化工艺与智能运营融合实践”的报告。介绍了HJDL原位生物增效强化工艺创新成果,该技术通过生物增效载体+复合菌剂+智能孵化系统,实现污水处理"三减两提一扩容":减少碳源70%、除磷剂50%-80%、污泥30%-40%,提升水质至准IV类、抗冲击能力300%,原位扩容30%-60%。经院士专家鉴定,该工艺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脱氮除磷技术国际领先,已应用于50余个项目,处理规模182万吨/日,为污水处理厂提供不停产、不停水、不动土建的提标扩容解决方案。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高彦征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高彦征作了题为“有机污染农田土壤的生物防治策略”的报告。系统介绍了团队创新研发全细胞生物传感器,实现土壤中抗生素、塑化剂等污染物的高通量精准检测(ppb级),并开发便携式试纸及智能APP。同时,构建功能内生细菌菌群和"促生消污""固碳降污"复合菌剂,使蔬菜PAHs含量降低80%以上,土壤PAEs去除率达90%。该技术为污染区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土壤修复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助力农田土壤污染治理与生态安全。


本次研讨会紧密围绕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治理,会议期间学术氛围浓厚,成果丰硕,共召开25个学会分会场,开展281场学术报告,通过多样化的学术交流形式,为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治理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碰撞与成果共享空间。

学术交流部供稿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