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15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主办的第31届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在天津市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大气环境领域近700位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及企业代表,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前沿技术、最新科研成果及管理政策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
会议现场
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主持。
柴发合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领导、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科技处处长刘海波、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应对处处长曾景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徐义生、南开大学副校长方勇纯分别致辞。
刘海波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科技处处长
曾景海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应对处处长
夏祖义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徐义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方勇纯
南开大学副校长
特邀主旨报告
特邀主旨报告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教授冯银厂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京南联合主持,多位权威专家分享了大气环境治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冯银厂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副主任委员
南开大学教授
胡京南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秘书长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祥德作了题为大气重污染过程动力与热力结构影响及其气溶胶-云降水科学试验的报告,深入分析了大气重污染过程的动力与热力结构特征,并介绍了气溶胶-云降水科学试验的最新进展。
徐祥德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文清的报告题为人工智能赋能大气环境感知技术发展,主要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气环境感知领域的应用,为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文清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大学教授张远航的演讲报告为“十五五”大气环境领域科技发展战略的再思考,探讨了未来五年大气环境领域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
张远航
北京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围绕大气成分变化及环境效应展开讨论,分析了大气成分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贺克斌
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苏杭就大气化学物理耦合作用-从区域污染到全球环境问题,深入探讨了大气化学物理耦合作用对区域污染和全球环境的影响。
苏 杭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会议期间共组织30个专题分会场,开展440余场学术报告,展示40份墙报,交流77篇论文。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大气环境治理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搭建了高水平学术平台,有力推动了大气科学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创新与成果交流,为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贡献智慧力量。
学术交流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