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矿山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会议由专委会和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共同主办。
图为会议现场 韦璐摄
会议聚焦矿山生态修复、固废资源化利用等关键议题,旨在通过学术研讨、经验分享、成果展示,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通从理论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实践应用的链条,为破解矿山生态环境难题,推动矿业绿色转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决策参考。
应将生态环境保护贯穿矿业发展全过程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其健康发展事关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但矿山的开发、建设、运营也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挑战。要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应将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矿产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与闭坑恢复全过程。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矿山生态环境历史欠账较多,部分区域问题突出,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科技创新支撑需求迫切,如何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升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必须共同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难题。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矿业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稳步推进,各类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已经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生态环境部综合司相关同志表示。
2022年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区域、城市、产业园区和企业减污降碳协同模式创新。一些地方深入开展矿山领域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实践表明,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协同与生态重构,矿山领域可以实现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清洁能源占比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增强的目标,有力推动资源型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
2022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开展了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在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的技术支持下,通过对流域内两万多座矿山污染状况调查,掌握了流域内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的基本情况。同时,构建了一套区域尺度的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评价的技术方法体系,培养了一支专业技术队伍,积累了长期投入、多部门参与的重大项目组织管理经验,推动成立专委会,为流域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积累了实践经验。上述同志表示,今后要进一步推动矿山污染调查、风险评估、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在矿山治理修复过程中,实施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生态效益。我国当前有10万余座废弃矿山,有很大的一部分需要开展系统化治理修复。”上述同志说,希望专委会充分发挥专业资源和技术力量优势,广泛动员专家,加快研究提出矿山治理修复领域减污降碳协同的技术方法、标准规范、评价指标和操作规程等,打破治理修复碎片化困境,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管控与系统修复相协同的转变,激活矿山的生态资产价值,确保治理和修复工作提质增效。
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探索矿业绿色低碳转型
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谈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大文章中的重要章节。“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有力行动,系统推进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初步建立污染源清单和风险台账,推动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整治,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矿山废渣问题,对矿山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排放许可等制度,提升了矿山环境管理水平。
但目前看来,全流域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快,生态改善难度相对较大,特别是矿山生态环境仍是突出短板。
“在煤炭资源最富集,煤炭资源开放强度最大,矿区生态环境问题最集中的山西召开本次会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专委会的成立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开展矿山污染调查评价、风险管控、治理协同与绿色安全生产等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推动解决基础性重大问题,加快促进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上述负责人说。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山西省承载着保障能源安全与推动绿色转型的双重使命。矿山生态修复、固废资源化利用等课题,既是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必答题,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的关键点。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李文斌谈到,山西省长期承担高强度的煤炭开采与洗选任务,煤矸石的产生量维持在每年两亿吨左右,历史堆存量高达十几亿吨。由于资源化利用不畅、处置不当,煤矸石非法倾倒压占土地、破坏植被、污染环境等问题时有发生。
“我们深刻认识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李文斌说,下一步,我们将科学配置矿产资源,优化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实现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和共同富裕的多赢。同时,立足矿产资源以煤为主的基本省情,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切实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水平,加快矿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助力美丽山西建设。
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志华介绍,面向煤矿企业绿色转型,该校组建了零碳矿山协同创新中心,在煤矸石生态消纳、矿山绿色化与数字化融合发展等领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已为地方创造100亿元经济效益,用科技力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地质行业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先行者,也应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护航者。山西地质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江荣介绍,公司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煤矿防治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老窑水污染、工矿企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储备了一批成熟的地质技术,在省内开展了有广泛影响的典型项目,并成功申报生态环境部历史遗留废渣风险管控、老窑水污染调查评估及修复治理等一批项目。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介绍了黄河流域煤矿区荒漠碳汇构建与固废利用协同增效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侯立安分享了双碳视域下矿山特殊污染生态环境修复的创新思考;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研究员师华定介绍了煤矸石规模化利用协同生态修复技术路径;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李芳柏分享了我国红壤环境保护的应用基础研究探索;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胡振琪介绍了煤矿山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会议设置了“矿区污染治理协同生态修复”“煤基固废综合利用与环境风险管控”“矿山水环境跨介质调控”“矿区及周边土壤污染防控”“矿山绿色发展与减污降碳”5个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代表等参会。
来源丨中国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矿山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
会员服务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