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202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恶臭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在沪召开
最新动态
202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恶臭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在沪召开
2025-09-154

       9月13日—14日,202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恶臭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第九届恶臭污染监管与防治研讨会在上海市顺利召开。

       会议以“科技赋能精准治臭、共促清新中国愿景”为主题,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恶臭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生态环境部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承办。

       专委会主任委员、生态环境部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邹克华介绍,本次会议聚焦四大核心议题。一是政策标准与监管体系深化,探索恶臭污染防治的法治化路径;二是智能感知、评估与溯源技术突破,推动大数据、AI与恶臭监管的深度融合;三是重点行业高效收集与治理技术创新,破解石化、化工、餐饮、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等领域的治臭难题;四是区域综合防治与绿色低碳协同,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我们期待通过专委会这个‘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交流平台,促成恶臭污染防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从单一治理转向系统施治,最终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与人居环境的绿色升级。”邹克华说。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长期以来,上海市高度重视恶臭污染防治工作,持续开展先行先试,但恶臭治理是一项系统、长期、艰巨的任务,希望通过此次盛会,推动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与模式走向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治理和国家战略。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有关处室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恶臭污染防治存在诸多难点和堵点问题,亟待增强高质量生态环境科技供给,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要着力加强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增强科技支撑管理与决策,推动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完善政策供给与市场机制。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介绍了当前恶臭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及技术发展,提出了“系统治理”的防治思路,并建议从“摸清底数、建章立制、强化监管、财政支持、技术研发、分类施策、综合治理、闭环管理”等环节入手进行全链条治理。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修光利介绍了上海市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的整体情况,随着标准加强管控,治理设施逐渐完善,相关恶臭异味投诉量开始逐步下降,同时协同降低了PM2.5和臭氧的浓度,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他还通过梳理国外管控经验,提出了多维度评价恶臭污染的建议。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岑超平介绍了其团队首创水基复合吸收剂强化吸收方法,研发了系列复合吸收剂、预处理药剂材料等,解决了湿法净化效率低与药剂费用高等难题,同时发明了强化吸收等系列关键技术,治理效果良好并稳定排放。

      复旦大学教授张仁熙以“异味净化难点”为切入点,深入介绍了当前恶臭污染防治技术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经济性问题,面向双碳目标”的行动方向,以及“站在老百姓角度”实现异味深度净化的工艺目标。通过多个典型案例,阐释了恶臭污染防控的关键思路与解决方案。

       生态环境部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正高级工程师王亘介绍了实验室通过累计测试55个行业、2100余种物质后,开发的符合我国恶臭污染特点的基础数据库。这一多维度气味数据库与智能分析平台中涵盖了1401种物质基础数据、20个行业的排放特征、107项标准政策信息、七大属性的感官评价数据等,可以实现异味“身份识别”、致臭因子精准锁定、污染来源快速诊断与定位。数据库可助力提升执法效率与标准建设、助力实现精准溯源与科学预警、赋能环保技术升级与创新、增强公众信任与沟通效能。未来,实验室还将运用深度学习算法,研发智能数据库,运用大数据、算法模型等构建“恶臭智能体”。

       来自各地生态环境部门管理人员、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上海环科院、天津环科院、广东环科院、四川环科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150余人参会。


供稿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恶臭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

会员服务部供稿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