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至16日,2025年《中国环境科学》青年学术会议在长沙召开,主题为 “汇聚青年英才 共筑美丽中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文清,《中国环境科学》主编、北京大学教授张远航,复旦大学教授陈建民,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严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教授庄乾坤,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方琼,山东建筑大学副校长邱立平和来自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夏祖义秘书长、方琼副书记、邱立平副校长分别致辞,主编张远航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
张远航主编主持
夏祖义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关键时期,亟需复合型、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作为生态环境领域权威社团,多年来始终将培养青年人才作为核心使命,通过《中国环境科学》期刊、青年科学家分会、人才托举工程等平台与项目,为青年学者搭建成长舞台,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中国环境科学》期刊搭建的青年学术会议平台,成为广大青年学者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希望广大青年学者不负时代使命,勇攀科技高峰,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夏祖义秘书长致辞
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方琼代表学校对大会的召开表示支持与祝贺。她希望依托此次青年学术会议,推动长沙理工大学环境、市政、水利科学学科进一步发展;希望更多老师和青年人才能够结合科学研究的实际,积极把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
方琼副书记致辞
山东建筑大学副校长邱立平在致辞中强调,当前全球环境治理急需科技创新与青年力量,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搭建更广阔的学术平台,支持青年人才成长,催生更多合作成果,为区域乃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邱立平副校长致辞
会议安排了8场特邀主旨报告,分为前瞻指引、学术启迪、青年探索3个模块,分别由《中国环境科学》青年编委主任委员薛丽坤教授,青年编委张静教授,主编张远航教授、编委李咏梅教授主持。
前瞻指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文清研究员在报告《大气痕量成分超光谱感知技术进展》中指出,大气环境探测手段的进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复杂的大气环境过程,而技术的进步将会提高大气环境分析能力和预报的准确度。至今还没有一种单一技术能满足污染/温室气体监测的多种要求,应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外场观测来认识复杂的大气环境过程,构建多维度、多技术、多要素大气环境智慧探测系统,开发更高空间分辨率、更精细化的区域与全球环境-气候模式,为我国快速治理大气复合污染问题提供技术和设备。
刘文清研究员作前瞻指引报告
复旦大学陈建民教授作了《大气多相化学反应机制》报告。研究团队深入研究了大气非均相化学机理,阐明了矿尘生成硫酸盐、颗粒腐殖质参与光化学反应等机制,探索了云滴液相多相化学反应,发现了大量云过程生成的有机物,同时揭示了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定量大气组分理论框架,全面考虑排放源、转化等多因素,为我国深入理解大气污染形成机制、制定精准治理策略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与技术参考。
陈建民教授作前瞻指引报告
学术启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教授庄乾坤在报告《大力强化环境化学基础研究》中指出, 2018 年环境化学发展新思路提出后,学科基础研究实力显著提升,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在大气、放射、水等领域取得多项国际顶尖成果。面对新冠疫情、大气雾霾防治、乏燃料后处理等国家重大需求,环境化学领域积极响应,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未来将推动环境化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聚焦真实环境问题,建立 “贯通式” 研究范式,为生态安全与民生健康保驾护航。
庄乾坤教授作学术启迪报告
青年探索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严刚的报告《“十五五”大气环境保护形势与展望》显示,2015-2024 年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PM2.5 等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但仍面临 PM2.5 平台期、臭氧高位波动等挑战。“十五五” 期间,将坚持 “三个协同”“三个突出”“两个强化” 思路,锚定 2035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构建多元指标协同的环境目标体系,推进碳污协同治理,实施分区分类阶梯式管理,完善属地与区域联防联控制度,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规划工业源治理、移动源管控等重大工程,推动大气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严刚所长作青年探索报告
山东大学薛丽坤教授作了《大气活性氮的化学转化机制与环境效应》报告。通过长期观测与实验,发现硝酸盐已成为 PM2.5 主要成分,揭示了硫酸盐减排促进硝酸盐生成、VOCs 昼夜影响硝酸盐生成等机制;探明亚硝酸(HONO)在海洋与内陆大气中的不同来源,发现卤素离子、海洋藻类光解对 HONO 生成的作用。该成果为深入理解大气氮循环、精准防控 PM2.5 与臭氧复合污染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薛丽坤教授作青年探索报告
哈尔滨工业大学田禹教授在报告《大数据驱动的区域多源固废循环利用—从模拟到决策》中指出,我国固废研究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提出以 AI 赋能固废循环利用,构建星地融合的固废信息感知系统,整合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数据,突破固废数据碎片化难题;创新开发基于实践训练的专业模型生成范式,实现固废代谢过程动态模拟与韧性评估,打造智能分拣终端装备。以农膜为研究对象,构建星地一体代谢数据集,为区域固废精准管控、循环利用及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田禹教授作青年探索报告
长沙理工大学孙士权教授作了《固废基“增碳?保水”营养土改良沙漠的思路与实践》报告。针对全球沙漠化加剧、我国固废消纳压力大的双重挑战,提出 “增碳+保水” 思路:以市政污泥、餐厨垃圾等固废为原料,搭配芦苇秸秆、木屑等制备持水性营养土,添加纳米羟基磷灰石稳定重金属、提升磷含量。在内蒙古毛乌素沙漠 200 亩试验田,采用 “竹篓生态能量芯” 种植沙柳、柠条,经干旱与大风考验,成活率达 90% 以上,是传统技术的 2~3 倍,土壤保水性提升 40%~50%。该成果获 14 家主流媒体报道,已与企业达成校企合作,为 “双碳” 目标下生态治理与固废利用协同发展提供实践范本。
孙士权教授作青年探索报告
山东建筑大学母锐敏教授作了《基于微藻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研究》报告。通过筛选、诱变获得高效微藻菌株,开发藻菌共生污水处理工艺,可高效去除生活污水中 COD、氮、磷等污染物,固碳效果显著;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构建 “预处理 - 培养 - 能源积累” 模式,实现污染物去除与脂质资源回收;揭示藻菌通过营养交换、信号转导提升代谢活性的机制;创新微藻耦合生物电湿地系统,可高效处理常规污水与抗生素污染水体,为水环境绿色治理、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低成本、可持续的技术方案。
母锐敏教授作青年探索报告
会议期间,举办了《中国环境科学》编委与青年编委联席会议。主编张远航教授、副主编朱利中教授表示,每一位编委、青年编委都是《中国环境科学》的宝贵学术资源,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学术把关、引领学科发展、强化学术交流,要努力做到确保专门时间、确保专业水准、确保打造品牌,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将《中国环境科学》做大做强。编委王伯光教授,青年编委孙士权教授、李超教授,分别作为编委与青年编委代表,介绍履职尽责的经验及对期刊发展的建议,编委、青年编委们表示将积极响应主编要求,坚守初心,积极作为,履职尽责,推动《中国环境科学》再创辉煌。
颁发青年编委聘书
《中国环境科学》青年学术会议是学会近几年新搭建的青年人才学术交流平台,是服务广大青年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促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科学技术普及的绿色开放共享平台。本次会议设置了37个分会场,1个特色专题分会场,近500个学术报告,来自生态环境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围绕大气污染与控制,水污染与控制,土壤污染与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农业农村污染控制,环境生态,新污染物治理,环境毒理与健康,碳排放控制,环境经济、管理与政策等主题领域,全方位跟踪生态环境技术新趋势与新进展,交流学术观点,探讨热点问题,凝聚共识,共商科技创新,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