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环境院所长会议5月17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践行‘两山’理念二十年: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新篇章”,共安排了开幕式、特邀主旨报告和5个分会场、1个工作会议,共44个学术报告。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部属单位、高校环境学院、省市环科院所的领导,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创新科技企业等负责人共200余人参与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
环境类专业认证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金南,广东工业大学教授杨志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彭平安、南京大学教授任洪强、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汉青、广东工业大学教授赵惠军等生态环境领域知名专家出席会议。
开幕式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胡洪营主持,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邱学青、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周国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林晓湧、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夏祖义、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王志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贺克斌分别致辞。会议举办了《Environmental Nexus》的新期刊发布仪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主旨报告
会议主旨报告环节分别由广东工业大学杨志峰教授、赵惠军教授主持。
美丽中国与环境履约:系统治理的
人才新需求及新挑战
清华大学贺克斌教授强调,美丽中国建设在尺度、内容上向全要素、全领域、全过程、全地域发展,提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需求。无论是跨介质的科学认知,还是要寻求解决的技术方案,已经成为必须要面对的综合性问题,美丽中国建设急需从重点整治向系统治理转变,未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向系统治理、碳污协同和AI赋能转变。
面向美丽中国的生态环境科技发展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王金南理事长表示,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科技需求:一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守护美丽蓝天;二是统筹四水统筹陆海,建设美丽河湖海湾;三是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健康,确保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四是持续推进山水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建设美丽乡村;五是严守风险防控底线,保障生态环境健康安全;六是积极实现碳达峰目标,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七是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八是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生态文明治理效能。未来,要以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面向美丽中国目标,构建经济、社会、环境、信息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的现代生态环境学科体系。
CRISPR的环境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汉青教授表示,利用微生物手段和方法削减污染物,依靠基因编辑也可以做到。他介绍了合成生物学在环境领域的尝试研究及意义,一是可以做病原微生物检测,也可以做污染物检测;二是可以进行制造,利用一些新方法替代高污染的传统化工方法,这是合成生物学的一个非常大的优势;三是可以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把有机废物包括二氧化碳进行生物转化。
新污染物含溴二噁英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彭平安研究员分享了两个典型污染源的含溴二噁英研究案例,并提出五项建议。一是含溴二噁英生成主要与多溴联苯醚的使用有关,加强燃烧、加热过程的管控是治理的关键。二是国家需要建立含溴二噁英分析标准,并支持碳13取代标样的合成与制备。三是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产业需要关注含溴二噁英污染。四是区域研究显示,各介质含溴二噁英呈增高趋势,城市或工业区具有更高的含溴二噁英。五是含溴二噁英在动物源食品中的含量有增高趋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分会场及工作会议
会议还设立了5个分会场,分别围绕“生态环境规划与系统治理:前沿与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引领美丽中国建设”“一流环境学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学科融合、实践驱动,环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环境科研创新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等议题交流科研进展,教指委委员讨论了相关工作。
此次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广东工业大学联办。明年将召开第十四届环境院所长会议,由昆明理工大学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