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和东华大学联合主办的2025年有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幕。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领域10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有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科技创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会议现场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陈荣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同济大学教授戴晓虎主持开幕式。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陈荣
同济大学教授戴晓虎
特邀主旨报告由清华大学刘建国教授、山西大学程芳琴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李秀金教授和大连理工大学张耀斌教授主持。
同济大学教授戴晓虎作了题为“有机固废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报告。戴教授介绍了有机固废资源化是废弃物资源循环面临的壁垒问题。未来有机固废资源化技术需要以“分子机制解析-界面过程调控-系统能质协同”基础研究突破为主线,积极拥抱AI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先进材料科学等前沿科技,实现从“低效益处置”到“无害-负碳-资源融合”的模式跃迁。他强调,要加强工程学研究,推动硬核技术装备产出,并拓展科技创新范式,强化多介质、跨行业、全链条创新,最终实现有机固废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环境工程的新道路。
清华大学教授王伟作了题为“让固废管理回归环境管理”的报告。王教授强调了让固废管理回归环境管理的重要性。他提出,固废管理的目标应为保障生态环境、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他指出,我国在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固废产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治理投入不足、技术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他主张固废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和科技的创新水平上,以实现固废管理的环境效益最大化。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李秀金作了题为“不同特性原料厌氧发酵温度效应与微生物响应机制”的报告。李教授介绍了不同特性原料厌氧消化温度效应与微生物学响应机制。研究发现,不同原料的最佳温度不同,与传统运行温度相比,最佳温度下甲烷产率和物质转化率显著提高。微生物学分析显示,微生物群落结构随温度变化呈现显著差异,高效和高丰度的特征微生物在最佳温度下显著富集,保证了有机废物高效转化。宏基因组学分析显示,关键酶的显著表达保证了多种代谢途径的有效进行。该研究结果为厌氧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浙江大学教授黄群星作了题为“AI技术在固废能源化系统中的应用探索”的报告。黄教授介绍了AI技术在固废焚烧中的应用探索,回顾了焚烧+AI的发展历程,指出当前焚烧+AI主要应用于焚烧状态监测和污染物在线控制,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基于激光雷达和图像+光谱的非接触测量技术、多数据耦合的跨时域卷积神经网络状态预测、以及基于多模态数据的CO排放预测和污染物排放提前预测、基于图形化组态建模的奇克智能优化控制平台系统(ZIC),实现焚烧炉全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为推动固废焚烧行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清华大学教授刘建国作了题为“我国垃圾分类提质增效路径展望”的报告。刘教授指出,中国垃圾分类处理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回收利用率和厨余垃圾处理量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然而,中国垃圾分类仍面临制度建设和全民参与等方面的挑战。未来,中国垃圾分类将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重点在于优化处理系统,推动降本减碳,并建立厨余垃圾减量利用全链条管理体系,实现可回收物回收现代化,以及其他垃圾焚烧发电的低碳化。同时,将加强科技支撑,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并推动社会协同多元共治,最终实现垃圾分类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现代化。
沈阳化工大学教授许光文作了题为“生物质流化床两段气化制合成气技术研发与万吨级验证”的报告。许教授介绍了其研发的流化床两段生物质气化制合成气技术。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万吨级工业实验装置,并实现低焦油气化,有效气含量超过70%。该技术具有低能耗、低焦油、高效率等优点,是未来支撑“绿色甲醇、绿色航油”产业的生物质气化核心技术有力竞争者。
清华大学教授温宗国作了题为“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数智化转型”的报告。温教授介绍了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数智化转型。他强调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在固废管理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多源固废处置工艺优化的AI应用和固体废物大模型开发。团队开发了多种AI技术,如天空地一体化数据支撑及智能监管新模式,以及混合垃圾智能化分选及其资源化利用技术。此外,他还介绍了无废城市大模型平台的构建和应用,该平台将助力固废智能化转型,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和环境保护。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任连海作了题为“餐厨垃圾高值化关键技术研究”的报告。任教授介绍了团队在餐厨垃圾高值安全利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团队开发了黑水虻过腹处理餐厨垃圾制取免疫蛋白、城镇湿垃圾生物制备 PHBV和基于餐厨发酵液的液体菌肥制备及土壤修复技术等,实现了餐厨垃圾的高值化利用,制取了免疫蛋白、PHBV和液态菌肥等高附加值产品,为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和绿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南大学教授林璋作了题为“重金属固废污染控制化学”的报告。林教授介绍了中国在重金属危废处理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通过界面调控技术,实现了危废中重金属的快速分离和深度稳定,攻克了资源分离最大化难题。该技术已应用于多个行业,并入选国家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先进实用技术,这项原创技术也为重金属污染控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谢冰作了题为“可降解塑料与有机固废的协同资源化及环境风险”的报告。谢教授介绍了关于生物降解塑料资源化及环境风险的研究成果,通过微生物强化和碱热预处理等方法,有效提高了生物降解塑料的降解率,降低了微塑料残留,并促进了堆肥的腐熟。该研究成果为生物降解塑料的资源化和环境风险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湖南大学教授汤琳作了题为“人工智能驱动的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融合与生态效益”的报告。汤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识别与分拣技术,该技术可以高效准确地识别和分拣有机固废,提高资源化利用率。此外,她还展示了厨余垃圾生物转化智能感知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厨余垃圾的生物转化过程,优化处理工艺,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这些研究成果为有机固废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推动有机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保护。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田禹作了题为“大数据驱动的区域多源固废循环路径优化关键技术研究”的报告。田教授强调了大数据驱动的区域多源固废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的重要性。报告指出,我国固废循环利用率不足,亟需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循环路径。团队通过多源固废大数据资源池,开发多项算法模型,实现固废大数据完整性构建、资源环境特征协同提取、复杂环境稳定高效运行和循环路径动态优化设计。该研究成果为我国固废循环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和环境保护。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小慧作了题为“酒糟废弃物的组分分离与高值化利用”的报告。王教授介绍了麦糟及酒糟废弃物的组分分离与高值化利用研究成果。团队通过绿色低碳工艺,逐级分离提取麦糟和酒糟中的四大关键组分,并开发应用于不同场景的产品,实现了“吃干榨净”的目标。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路线可复制性强,且可推广至白酒行业,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助于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和环境保护。
西藏大学教授吕学斌作了题为“高原地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现状与思考”的报告。吕教授介绍了西藏地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现状与挑战。他强调,西藏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特殊性,指出高寒高海拔地区的环境脆弱性对固废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团队通过模拟和实验,优化了垃圾焚烧炉的设计,并成功应用于拉萨市新建焚烧炉。此外,还研究了铜尾矿的资源化利用,开发用于水泥和混凝土的辅助性胶凝材料,并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复旦大学教授张士成作了题为“有机固废水热处理与厌氧发酵耦合资源化利用技术”的报告。张教授介绍了有机固废水热处理与厌氧发酵耦合资源化利用技术。该技术通过水热转化技术将难降解有机物转化为易降解物质,并通过厌氧发酵产生生物燃气。研究团队发现,水热预处理可以提高厌氧消化的效率,并开发出多种强化技术,如有机溶剂萃取、颗粒活性炭吸附等。此外,还研究了水热炭化技术在沼渣处理中的应用,实现沼渣的脱水、稳定化和无害化。该研究成果为有机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胡艳军作了题为“退役风电叶片复合材料低温解聚机制与高值化回收利用研究前沿”的报告。胡教授介绍了退役风电叶片复合材料循环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团队针对退役叶片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研发了高效破碎与分选、低温热解、化学溶胀辅助热解、再生纤维修复等多项创新技术。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分离叶片中的碳纤维、巴沙木、PVC/PET等组分,并实现高值化利用。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建筑构件、复合地板等领域,为退役叶片的资源化利用和绿色制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浙江大学研究员梅清清作了题为“废聚酯塑料化学回收的关键挑战与降本增效路径探索”的报告。梅研究员介绍了废聚酯塑料化学回收的关键挑战与降本增效路径探索。他指出,废塑料污染是全球焦点环境问题,而聚酯类废塑料具有巨大的资源循环利用潜力,团队通过研发靶向定制增值产品和构建广谱低碳精准催化体系,实现了PET瓶水解毛利率的提升和PET转化为对甲基苯甲酸技术的突破。此外,还开发了愈创木酚助催化PET温和甲醇解技术,实现DMT产品的绿色高效生产,有助于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
东华大学教授李响作了题为“餐厨垃圾制备乳酸的定向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探索”的报告。李教授在餐厨垃圾制备乳酸的定向调控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开发乳酸菌群特异性调控和乳酸手性定向调控技术,有效提高了乳酸浓度和纯度。此外,还创新性地提出了梯级温控钙盐热融结晶工艺,实现了餐厨垃圾提取高纯度乳酸的目标。这些研究成果为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同济大学教授许颖作了题为“界面非共价作用驱动污水厂污泥高效厌氧消化”的报告。许教授系统介绍了提升污水厂污泥厌氧消化效率的关键技术与机制突破,提出了重构固液界面诱导高效厌氧消化新原理,开发了微生物高效协作新方法。此外,他还介绍了可控微生物载体介导的高效厌氧消化新技术,实现了微生物定向富集与协同代谢能力的显著提升。上述研究不仅丰富了污泥资源化过程中的理论体系,也为污泥处理的高效减量与能源回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为推动固废资源化进程,本次开幕式还安排了“固废未来新征程政校企对话会”。本次对话以“政校企协同,共谋固废资源化新征程”为主题,邀请10位嘉宾,深入探讨固废管理的现状与挑战。对话会重点聚焦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构建,并探索有机固废创新研究的新范式。通过政校企三方协同合作,为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共绘绿色发展新蓝图。
本次研讨会紧密围绕“有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主题,会议期间学术氛围浓厚,成果丰硕,共开展420场学术报告,展出32份墙报,交流68篇论文,通过多样化的学术交流形式,为有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碰撞与成果共享空间。值得关注的是,会议特别开设青年科学家专场及研究生专场,为青年学者打造学术成果展示的优质平台,全方位助力青年科研人才成长,充分激发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