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ESE|贺克斌、王金南、王会军、朱彤院士领衔50名专家学者联合发布2023年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报告
最新动态
ESE|贺克斌、王金南、王会军、朱彤院士领衔50名专家学者联合发布2023年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报告
2025-03-065

第一作者:宫继成、尹志聪、雷宇

通讯作者:宫继成、鲁玺、张强

通讯单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2024年11月,由5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The 2023 report of the synergetic roadmap on carbon neutrality and clean air for China: Carbon reduction, pollution mitigation, greening, and growth”在ESE期刊上正式发表,揭示了中国在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治理领域的重大进展与挑战。该报告基于跨学科的协同治理指标体系,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政策建议。


一、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协同治理成效初显


报告指出,自2015年以来,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与气候变化应对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339个城市的PM2.5浓度自2015年以来下降了35.6%,2022年平均浓度降至29 μgm-3。与此同时,非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在2022年达到了17.5%,显示出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的积极进展。然而,臭氧水平的上升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为未来的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协同治理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报告围绕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结构转型、大气成分以及健康影响等五个关键领域,建立了20项指标,以全面评估中国在协同治理方面的进展。与往年相比,2023年的报告更新了4项关键指标,包括气象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治理政策以及低碳建筑能源系统。这些更新旨在进一步完善监测框架,精准跟踪中国在碳减排与空气质量改善方面的进展,并为未来的协同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三、健康协同效益显著,但仍需应对新风险


协同治理的健康效益尤为显著。随着PM2.5暴露水平的降低,2022年因PM2.5导致的成人过早死亡人数较2015年下降了17.5%,降至120万。报告指出,气候减缓政策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但人口老龄化可能削弱健康效益。此外,臭氧水平的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对公众健康构成了新的风险。报告强调,需采取适应性措施并制定更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以应对这些新挑战。


四、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进一步整合气候与空气污染治理政策、加速可再生能源的部署以及推进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发展。报告强调,透明的决策过程和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此外,报告还呼吁加强区域合作与创新解决方案的探索,以实现中国的碳中和与清洁空气目标。


报告作者表示:“中国在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治理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面对新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加强跨部门合作,以确保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五、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自2019年以来,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每年发布关于中国气候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进展的报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积极评价。2023年的报告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牵头,联合50多位专家共同撰写,进一步完善了协同治理指标体系。该报告不仅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中文报告链接:http://www.ccapp.org.cn/dist/reportInfo/470

文章配图


图1  a, PM2.5年平均浓度;b. 年均PM2.5气象条件评估指数;c, MDA8 O3年90百分位数;d. 臭氧气象条件评估指数。WHO AQG: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指导值。EMI:PM2.5气象条件评估指数。BTHs:京津冀及周边地区;FWP:汾渭平原;YRD:长三角地区;SCB:成渝地区;PRD:珠三角地区。


图2  2000—2022年结构转型的进展情况。a,人口总数;b,国内生产总值(GDP);c,一次能源消费总量;d,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e,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f,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g,煤炭消费总量;h,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i,能耗强度;j,粗钢产量;k,水泥产量;l,乙烯产量;m,汽车保有量;n,水路货运周转量;q,火电装机容量比例;r,水电装机容量比例;s,风电装机容量比例;t,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比例;u,火力发电比例;v,水力发电比例;w,风力发电比例;x,光伏发电比例。


图3  2013—2022年污染控制指标的进展情况。

作者信息

宫继成: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环境健康系主任,青藏高原研究院助理院长。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物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构建和推动“以健康驱动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理论框架。承担“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柳叶刀、JACC、ES&T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曾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和国家青年人才项目,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十大科技进展主要完成人。

尹志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气候极端化与北极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入选国家级人才和青年人才计划,兼任中国气象学会统计气象学与气候预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近五年,第一/通讯作者在NC,NSR, Sci. Bull., JC, ACP 发表SCI论文40多篇,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第一完成人)和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第一完成人)。

雷宇: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副主任委员、污染源排放与管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减污降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联合国NEACAP科学政策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特征识别和来源分析、大气污染控制和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余篇;牵头和参与编写专著9部。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次,入选“第二批国家环保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金奖。

鲁玺: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环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低碳能源与大气环境协同机制、技术集成及发展路径研究。承担科技部重点专项、总理攻关基金、自科基金重点、优青、杰青等多项国家项目与课题,担任联合国ESCAP亚太能源联盟智库专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先后获得美团青山科技奖、北京市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金奖)与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张强: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副系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污染源排放与管控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球排放研究计划(GEIA)中国工作组共同主席,CMIP7情景模式比较计划(ScenarioMIP)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npj Climate andAtmospheric Science副主编,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Physic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多个学术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成分变化及气候环境影响,主持开发的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EIC)数据库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使用。

引用信息

Gong, J., Yin, Z., Lei, Y., Lu, X., Zhang, Q., Cai, C., ... & He, K. (2025). The 2023 report of the synergetic roadmap on carbon neutrality and clean air for China: Carbon reduction, pollution mitigation, greening, and growth.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 23: 100517.

doi: 10.1016/j.ese.2024.100517

推荐阅读

· 2022年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报告

· 评价全球碳汇贡献的碳中和能力指数

· 兼顾城市边界内外温室气体排放的碳中和新框架

· 多部门可持续解决方案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 污水处理系统碳中和:一个超越厂区边界的概念

· 走向碳中和之路:中国长期低碳发展转型路径研究

期刊简介

在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亲自提出和指导下,ESE于2020年1月创刊。ESE由中国科协主管,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ESE为双月刊,面向全球开放获取,全部论文皆可免费阅读、下载。


ESE编委会由120位全球生态环境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构成。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院士担任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王金南院士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丰昌院士担任副主编。俞汉青院士、Danny Reible院士、王爱杰教授、孙建中教授、宋永会研究员、Korneel Rabaey教授等13位世界顶尖学者担任执行主编和执行副主编。   


ESE已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中关村发展项目,并已入选3个 “一区”,即中国科协高质量科技期刊T1区、中科院一区(大、小类)和JCR报告Q1区。JCR影响因子在“环境科学”类别的358本期刊中排名全球第9;Scopus引用分在“环境科学—综合”类别的219本期刊中排名全球第2(2024年引用分为20.4)。


期刊官网: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vironmental-science-and-ecotechnology

ESE近4年JCR影响因子及刊文量统计。刊文量是指WoS数据库citable items的数量。2024年数据截至12月17日。


如何免除ESE期刊的出版费(APC)?

ESE期刊已加入Research4Life计划(详情请访问:https://www.elsevier.com/researcher/author/open-access/choice)。来自Research4Life计划列表国家的作者,在ESE期刊发表论文时可免缴出版费。而对于非Research4Life计划列表国家(例如中国)的作者,若因经费紧张原因确实无法承担出版费,可通过ESE期刊编辑部向爱思唯尔提出免缴APC的申请。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